メインビジュアル画像

足跡 05|在土之輪舉辦成果與感謝發表會|2023 年11月

我們在 11 月 8 號舉辦了這次參加大溪工藝週的成果報告會,邀請了有登錄土之輪電子信箱的朋友以及有出展工藝市集的夥伴們一同參與。我們以投影片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了這次在大溪所見、所學的過程。現場同時放有大溪的宣傳手冊和博物館出版的讀物等等,大家也都十分感興趣地拿起來翻閱。 當然,大溪送給我們的茶與豆腐點心等伴手禮,也在這次的報告會中提供大家享用。以下介紹這次參與成果報告會的 5 位成員的感想,以及有實地參加大溪工藝週的夥伴:鈴木稔、高田英明、鈴木潤子、簑田,4位的心得與感謝之意。

此外,這些文章也作為「感謝報告」分享給大溪的朋友們(以日文跟繁體中文併記的方式,翻譯則請當時在當地協助我們的林醬幫忙)。後續也很開心地收到大溪的回覆。透過這樣細膩的交流,相信彼此的聯繫將會更加深厚!



1|簑田給大溪的感謝報告

回想起 C house 和博物館的所有工作人員以及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無論活動多麼忙碌,大家始終保持笑容,熱情地招待我們,這讓我深感感激。在兩次的線上會議和Messenger 上的交流中,大家的溫暖與熱情,讓我感覺有如與老朋友重逢一般,這段緣份我會好好珍惜的。
台灣以日本的「地方創生」為借鏡,將 2019年定為「地方創生元年」,運用各地歷史與資源的地方振興運動也開始加速發展。…以上資訊,是我在 2020 年 1 月,與蔡奕屏小姐一起去參觀在澀谷 Hikarie 舉辦的「2020 台灣地方創生展」中所提到的,我自己也有在網路上看過相關文章。然而,在這次訪問大溪之後,讓我強烈感受到的是「不不,相反地應該是日本的各地區,要向台灣的地方振興活動學習才是」 。
那為什麼我會這麼想呢?請讓我娓娓道來。

◎對自己土地風情的尊重與理解
無論是地方行政機關 (桃園市大溪)還是民間機構,都深刻理解地方風土 (歷史、地理、文化、生活),因此在地方振興的過程中不會太過搖擺不定,有著清晰且堅定的基軸。
而如何將這些地方風土理念傳達給市民與遊客,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博物館的網站、出版物(定期刊物《一本大溪》以及《風土溪望-The Prospectof Daxi Living》)以及在博物館裡舉辦的各種教育與文化振興活動,都讓我感受到無比用心。

◎有效利用現有資源
正是因為對地方風土有深入的理解,大溪並沒有拆除老建築,而是選擇保護並活用,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和老街區的設計正是如此。
儘管我們只在大溪待了短短幾天,但我覺得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真的是一個非常自由開放的場所,連接建築群的景觀也十分地自然和諧。當我們坐在長椅上吃便當時,感覺就像在親戚朋友家的庭院一樣親切,同時也感受到像在公園般的輕鬆感,整個區域就像在對所有人說「歡迎呀!」的感覺。
相信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與年輕人,將會在本質上理解地方重要的價值。

◎行政與民間的夥伴意識
當我們參加打開工廠和參觀老街區時,美霞姊在向我們介紹各方人士的時候,特別用了「地方建設的夥伴」的概念,這讓我印象深刻。在參觀工藝師的工坊或是展示銷售的店面時,都會掛有「街角館」的木製展示牌,在那裡會免費提供月刊桃園誌或是博物館的宣傳手冊等等,它們就有如博物館的分館一般,在城鎮中也同時扮演著資訊傳播、宣傳交流的重要角色。
美霞姊還提到:「三年後,街角館計畫的市政府補助金將會告一段落,後續我們希望設計一個能由民間自行運作的系統。也許會再有補助金也說不定,但我們希望讓新的成員能夠有機會參與。 」不固守舊有的模式,讓城鎮新陳代謝的思維,非常值得我們借鏡。

◎有機連結: 景觀、建築、事業與人
綜合以上觀察,我想大溪的風土將不斷地更新與發展。
回顧總結,大溪的地方振興十分重視建築物、地理、歷史、文化風土、傳統木工工藝等元素,然後再將當地農業、飲食文化、教育等方面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我相信這樣有機的連結,不只會讓大溪持續地發展,也將帶來更豐富的觀光資源。
而在這樣的基礎上,又有像美霞姊所領導的專業創意團隊 C house 的參與,將促進大溪的風土文化朝良好的方向持續發展下去。
最後,我想分享在「打開工廠」活動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協大木器行」的故事。
進入店裡時,我注意到製作好的神壇都是未經塗漆、保留木材原有的顏色。店主告訴我們:「我們希望顧客能看到我們使用的是優質的木材,並確認木材沒有裂縫或缺損,這樣顧客才能安心購買。」在商品確定賣出之後,會在商品上刻上顧客的名字,然後進行塗裝。木材的品質自然不用多說,他們對自己的技術也是充滿信心。
關於經營,他們提到:「我們是由家族成員及兩三位職人共同經營,為了能讓職人們能拿到合理的報酬,我們致力於製作好的作品並以合理的價位出售。 」最後強調:「我們的目標不是做可以量產的商品,而是只有我們才做得出的獨一無二的作品。 」
協大木器行的這一番話, 正好是地方創生中好範本與壞範本的最佳寫照。 明明做的不好,卻不斷地修飾表面,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或是看到其他地方的成功案例,就一味地模仿,即便那些做法並不適合自己…。這樣的地方創生、地域振興是不會順利的。
所以我期許未來能繼續與大溪的朋友們學習、交流,並在此過程中共同成長。(簑田理香)

2|參與大溪工藝週的感想

①鈴木稔先生
我想分享一些大溪工藝週的亮點:
• 打開工廠、座談會、工藝市集等活動提供了很多交流的機會。
• 活動的視覺設計在工坊、展示會場、講演場地和市集等地方都非常吸睛。
• 保留並有效利用了博物館及老街等歷史建築。
• 街區依然保有早市、個人商店、餐飲店和醫院等,能夠感受當地人生活的風情。
• 城鎮中的寺院、廟宇,讓人了解當地信仰的風貌。
• 河流、夕陽、吊橋、公園等自然景觀豐富。
• 當地人與主辦單位熱情友善
大溪是一個自然豐富、生活多樣、富有歷史與文化的城市。它在這個追求經濟、便利與效率的社會洪流中,探索只屬於自己的道路。我想對於未來的環境、工作方式、生活模式的種種問題,哲學、思考、價值是有它的必要的,所以我非常期待大溪在這樣的基礎下持續地進行地方振興的活動。

②高田英明先生
這次的大溪之旅,我對參與的所有人員的感謝之意已經無法用言語形容。我感覺,大溪的大家比我們益子的人更重視橫向的連結,並且樂在其中。
大溪曾以木材的流通搬運與木工技藝而繁榮,有著各式各樣、不同年齡層的創作者互相交流,讓我感受到這是一個非常符合我理想的地方。這次的經歷再次照亮了我前進的方向。我們也希望像大溪的居民一樣,尊重橫向的聯繫與縱向的傳承,打造出既宜居又充滿樂趣的居所。
*添富木業社
與益子及益子周邊地區的一些小型製材廠相比,這家製材廠的規模更大,能夠處理更大的木材。它放置木材的台面比地面低,所以不是用堆高車,而是通過廠內吊車來搬運木材。 在日本,製材後的木材會放置在滾筒上搬運,但這裡並沒有,我猜測是用手工接收。
雖然益子的小型製材廠也有類似的方式,但像這邊處理完大尺寸的木材後是怎麼做搬運移動的,令人好奇。
*活動的攤位設置
C house 工作人員的表現真的很棒。市集的攤位雖然是臨時帳篷,但卻是用堅固的木材精心搭建的,非常出色。搭建的工作雖然是由業者負責,但拆解時,C house的工作人員們毫不猶豫地拿起錘子迅速拆卸,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而 C house 的年輕夥伴們,儘管有些人才剛加入團隊沒幾個月,但他們的禮節、笑容、工作效率,令人嘆為觀止。
最後大家也讓我協助收場,讓我感覺自己像是成為了 C house 的一份子,這讓我非常高興也非常地感激。

③鈴木潤子女士
在益子舉辦成果報告會時,我回想起在台灣期間所受到的細心招待,滿滿的感激之情再次湧上心頭。 C house 的工作人員與夥伴們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們的體貼,讓我不禁想到了「意氣相投」這個詞。
• 意氣相投:在對方有意願去做某事時,自己也會產生想做某事的心情。(weblio
詞典)
這是指當想做某件事情時,願意請求他人幫助,並回應他人的請求,共同努力實現目標。即使這些目標可能看起來有些困難,但大家仍會以輕鬆愉快地心情解決問題,並在其中找到幸福與樂趣。
我感受到大溪這裡的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處境(幫助和尋求協助)感到自豪。這種感覺可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忽略的, 而在這次經歷中,我意識到了這一點。 雖然意識到忽略的這一點讓我感覺有些遺憾,但這也是一種進步。 失去的東西雖然難以再找回,但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能以另一種方式再次擁有它。
說實話我並不擅長與人聚會和交談且總是感到退縮,但我相信,即使是像我這樣的「內向者」也許也能在這樣的場合中幫上大家的忙。因此,我決心更加勇敢地參與這些社交場合。

3|土之輪成果報告會的參與者感想

④伊藤奈菜女士
我是一位里山景觀設計師,致力於將里山景觀與未來連結。 最近,我成立了土之輪竹子社團,與夥伴們一起整治荒廢的竹林。 大溪的成果報告會中提到大溪如何將從先人那裡繼承下來的古老事物,並根據現代需求進行更新並加以利用,讓我深刻感受到這才是真正的文化繼承。 「風景」,就是像大溪的居民那樣,熱愛自己的家鄉,珍惜並傳承所創造出來的。益子也有許多可以向大溪學習的地方。未來,我希望能帶著愛,向大溪的大家介紹益子的風景!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與大家相見。

⑤船越弘先生
我從事陶藝創作,而妻子則是製作布與皮革製品。我很喜歡大溪善用老建築的方式。希望未來能繼續通過交流,與大家交換更多的資訊。

⑥南口香織女士
大家好,我是益子町窯業技術支援中心的畢業生,現在是一名剛起步、30 歲左右的女性陶藝家,和我的先生一起參加了這次的成果報告會。
聽完來自台灣城鎮當地居民們的生活景象、工藝和手作情景,我感受到它與益子町有很多相似之處,像是重視當地的手工藝與對來客的服務精神,這讓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此外,除了語言,透過肢體動作、飲食文化、建築、工藝等各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聯繫,讓我窺見了和諧與和平的時光。當地對木工技術與千年古樹的保護,令我肅然起敬,我也被陶藝家們一起創作的情景深深打動。我個人非常喜歡喝咖啡,當看到咖啡與豆腐一起被端出來時,提起了我的興趣。台灣的食物每個都看起來好好吃,也希望之後自己也有機會去一趟這個工藝小鎮。然後「早市」也是我在日本沒有見過的,感覺既刺激又饒富趣味。
像這樣的「城鎮」交流,不僅跨越了國界,更以文化為紐帶,成為了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的契機。收下台灣伴手禮的茶點,我們度過了一場非常愉快的報告會,真的非常感謝大家。

⑦廣瀬俊介先生
我本身從事景觀設計的工作。2008 年,曾到訪過台灣,在中原大學主辦的研討會中以「文化根基中的風土」為主題發表過演講。
從這次的交流報告會中,我對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桃園市以及 C house 在建築保存與活用、視覺傳達設計的計劃理念及高質量的成果十分感興趣。設計首要的目標並不是造型,大溪再向西歐現代設計學習後,依據地方性及當前的課題進行合適的設計,最終的成果正好彌補上地方需求的作法,讓我特別感同身受。我想這與當地對自己的母語、文字的理解有著密切的關係。反觀日本,對於地方風土或是歐美近現代設計一味地模仿,再將最終的成果塑造成地方的風貌或是地域設計的作法,讓我抱持異議。所以希望有機會可以跟大家一起針對這樣的議題進行討論與交流。

⑧加守田泉女士
我在益子經營一家小小的麵包店。聽完報告會之後,我第一個感想就是台灣的大家真的非常地有衝勁。開始進行新事物的人與積極地去協助的人們團結在一起,計畫迅速成形的感覺令人感動。這讓我也想要去拜訪看看如此有衝勁且熱情的台灣呢。最後我對台灣的甜點也非常地有興趣。
.
感謝所有熱情參與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