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10|2024年11月|回顧大溪與益子的共同開發計畫 (寫下這句話的人:鈴木稔)
2022 年,台灣桃園市大溪與栃木縣益子町的地方社群「ヒジノワ(Hijinowa 土之輪)」締結了「勝手姊妹鄉」的協定。同年 11 月,土之輪受邀參加第一屆「大溪工藝週」。

基於這樣的背景,2023 年 12 月,益子土之輪團隊以確認今後的發展方向為目的之一,再次拜訪大溪。當時,我們受到了大溪木藝博物館的館長、學員以及 Chouse 負責人的盛情款待,並針對預計於 2024 年舉辦的第三屆大溪工藝週一起進行了討論。會中提出的計畫是,除了邀請有參加過第一屆及第二屆的產地,益子町與加賀市山中溫泉之
外,想再邀請一個新的工藝產地一同參與。已經有過第一次經驗的益子團隊,這次預計參加的第三屆,是益子第二次參與這項活動。這次希望不只是作為受邀的參與者,更希望能從籌備階段就建立合作關係。距離活動開始尚有近十個月的時間,因此我們提議由雙方共同策劃展覽,以深化交流,並將準備的過程記錄下來。
其中一個企畫構想,是結合大溪木工與益子陶器的商品合作開發,目前由益子團隊提出的「陶製把手」作為候選,靈感來自之前在土之輪舉辦的展覽「トッテテン(TOTTETEN.把手展)」。這是由益子團隊成員之一,高田英明先生的公司「星居社」策展,內容在於探索門把與抽屜把手的可能性。他們邀請了多位創作者使用不同的素材製作把手,並實際安裝於門把、家具上進行展示。我們將當時製作的陶製把手展示給大溪團隊看時,獲得了相當不錯地回饋,所以作為有力的提案之一,後續再討論可行性。
2024 年 3 月,針對第三屆大溪工藝週進行了線上會議。會中決定將商品的共同開發作為企畫主軸之一。而先前益子團隊提出的陶製把手方案,大溪團隊也給予正面回應,並提出結合桌上型小抽屜櫃的構想。
此外,Chouse 還提出能否在開發抽屜把手的同時,另外共同製作工藝週的餐會上使用的湯匙。構思是湯匙挖取的部分由益子的陶器製作,木製手柄的部分則由大溪製作,完成後結合成品。雖然我沒有製作過陶製湯匙,但造形技術上並不困難,因此決定先進行試作。
在製作抽屜的把手時我遇到了一個問題:為了讓陶製把手與木製抽屜結合地更加牢固,必須在把手中央開孔嵌入螺絲。但為了配合抽屜的大小,需要製作小尺寸的把手,而尺寸變小的同時孔與外壁間的厚度會變薄,強度就會降低。因此在製作時需要稍微加粗本體,然後孔的大小要開的能剛好容納螺絲,不能有太多誤差。
湯匙的結合處也有同樣的問題:陶製挖取部分為凹形、木製手柄為凸形,製作時也必須考量孔的大小與本體的粗細。而且,陶器不耐衝擊,容易缺角破損,因此需要保留一定厚度與圓潤的邊緣。就功能面來看,陶製湯匙並不適合用於刮削或分割較硬的固形物。雖然實用性有限,卻有著其他材質無法取代的風韻。
在 5 月的線上會議中,大溪團隊分享了抽屜櫃的模型。

這個抽屜櫃是單層抽屜,正面為正方形,依照模型的尺寸推算,把手的大小要控制在邊長 20~25 毫米內的立方體範圍內。這比我平常製作的作品都還要小上許多,這樣的大小能呈現出什麼,需要實際做做看才知道,所以我立刻著手進行試作。
湯匙的部分,大溪團隊也提供了幾張參考圖片,手柄接合處的形狀及整體的粗細我也大致把握住了,因此同步進入試作階段。
6 月,Chouse 的負責人與工作人員來到益子,在我的工房直接進行討論。我大約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六種造型與六種釉藥組合的樣品。大溪團隊則帶來了預計用來製作抽屜的木材樣本。在這之前都只能靠想像來製作的東西,終於以實體的方式呈現在眼前,而兩個素材給我的第一印象也非常的好,相當契合。而湯匙的陶製挖取部分的
樣本,就由 Chouse 帶回大溪試作木製手柄。

這次大家面對面攜樣討論,對於這次商品開發企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們參與工藝週的意義,在於深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地理距離、語言隔閡,加上只透過信箱與視訊會議進行溝通,總會有雙方認知有出入的狀況。而實際見面交談後,能更直接了解對方的情感,溝通更順暢,合作的動力也因此更加提升。



7 月,大溪團隊回台灣後,我參考 Chouse 給我的樣本,然後用信箱與台灣的木工負責人討論組裝方式,最後決定用螺絲或金屬軸來作連接處的固定,並確認把手與湯匙孔洞的深度與寬度。這次預計製作 10 個把手跟 100 個湯匙,考量木工的加工時間與展前公開時程後,我決定 8 月底前燒成後把成品寄往大溪。
時間其實還蠻充裕的,所以我開始製作新的把手造型。只要能讓手指方便施力,造型便可以自由發揮。於是在 20 毫米立方體的大小範圍內,我嘗試了各種創意的小型雕刻,最後趕在期限前完成了 28 種模具造型。雖然需要的數量早已足夠,但靈感源源不絕,讓我欲罷不能。
合作的魅力,在於能踏入平時自己不會接觸的領域,並且為了對方全力以赴。這次的共同開發不只讓我拓展了自己的可能性,同時也感受到一股新的力量被激發出來。
8 月,開始進入到石膏模實作階段。模具依造型分為左右(或上下)兩半,將黏土填入後組合、靜置,再取出本體。雖然只是不斷重複相同的動作,但接縫處的修整與細部的手工修飾都需要謹慎處理。這次使用的是 100%益子產的陶土,它的特徵是含有較多細小的砂石,質地有些粗糙,其實不太適合製作要入嘴的湯匙或是小尺寸的作品加
工。所以我將它過篩去砂,讓它變得更加地細緻,以配合這次的製程。
最後,我完成了 80 個把手跟 120 個湯匙,乾燥兩天之後進行素燒。在製作期間,大溪木的工負責人寄來幾個完成版湯匙的樣品照片,使用的木材種類、粗細、長度都不太一樣,但整體的比例都非常均衡,令人討喜。
8 月底,我將素燒完成的把手與湯匙上釉,使用的是 6 種益子的傳統釉藥:糠白釉、糠青瓷釉、黑釉、飴釉、柿釉、並白釉。我在要與木製手柄連結的接合面上塗蠟,這樣在上釉時就不會影響到。入窯時,我原本在把手跟湯匙的接合面貼上紙膠帶後,立著放到窯裡。但是感覺很不穩定,有可能會倒掉,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硬幣大小的圓
盤,圓盤中央有著像小爪子一樣的突起,把手跟湯匙上有組合時要用的孔洞,爪子的大小剛好可以讓它們嵌在上面作為固定。試作之後感覺不錯,所以我又作了跟把手、湯匙一樣數量的固定器,然後一個一個組裝後放入窯中。
這次燒成大約需要 16 個小時左右,冷卻到可以開窯的話要再等 24 個小時。
開窯時我雖然很期待但也很緊張,而這次的結果不負期待,令人滿意。
9 月,最終我完成了 72 個把手跟 102 個湯匙。我將沒有上到釉藥的接合面處用砂紙打磨平整後,逐一包裝、裝箱寄往大溪。東西離手後就全部交給大溪團隊,我就只剩下等待了。在等待的期間,Chouse 有跟我分享進度以及照片,湯匙的木製手柄已經上漆,木材跟漆都用了好幾種不同的素材,不論是顏色、木紋、光澤都非常的有質感。
雖然還沒有見到成品,但是我已經可以確信天然漆一定遠勝合成樹脂的塗料,也很敬佩大溪選用這樣高價且難以駕馭的素材。72 個把手只有 10 個拿來做抽屜把手,剩下的 62 個還沒有決定要怎麼使用。Chouse 提出了幾個與木工結合的合作商品,也寄來了幾張樣品的照片,其中一個是木盒蓋的握柄,另一個是木杯蓋的提把。最後採用木杯
蓋的方案。
11 月,我們來到台灣參加大溪工藝週,也終於看到抽屜櫃跟湯匙的完成品。我跟木工的負責人都只有用信箱聯繫,以為到了現場會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沒想到見到本人後才知道我們以前就有見過面了。另一個更讓我驚訝的是,我一直以為木工的部分只有負責設計,製作跟加工則是委託外包,但實際上是負責人在木藝博物館內的工作室從設計到製作、加工全部一手包辦。而完成品的細節精緻,是品質極高的工藝品。
雖然在實用性上仍有一些問題需要克服,但是完成度真的是完全超乎想像。
這個商品開發企劃也有在會場進行展出,受到當地媒體的採訪以及受邀參加有桃園市市長出席的開幕典禮,獲得不少關注。

回顧這次的合作,我想記錄感想跟幾點反省的地方。
一個想法從萌生到籌備、成形,最終製作出作品。這種從無到有、同心協力地達到大家都能滿意的結果,過程中所帶來的喜悅是無可比擬的。在這之中,也加深了大家的信賴與羈絆。
而關於溝通的部分,雖然透過翻譯工具與口譯人員的協助,無論是信箱的郵件往來、線上會議,都進行的很順利。但就算有便利的工具輔助,面對面交流的時候,還是會感受到語言能力的必要性,也深刻地體會到自己的中文、英文能力的不足,所以今後我也會努力持續學習中文。
這次的開發企劃,雖然在團隊內部留下了非常好的成果。但在宣傳與展示的方式,似乎沒有意識到如何有效地對外傳達。我認為不要只停留在團隊內的交流,也要去思考如何對外行動與發聲。
透過這次的經驗,我更加明確地知道自己在大溪尋求的是什麼,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希望往後參與大溪工藝週時能以交流為軸心,共同打造連結大溪與益子交流的橋樑。